你见过的印章是不是就这几种:圆形、正方形、长方形、椭圆形?
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。
的确,这些是如今我们最常见到的印章样式。
但其实在古代,印章的样式五花八门,比现代的丰富得多。

春秋时期的两方“士君子”双圆+三角形玺


(异形玺)
以上为战国时期的异型玺,后世印人还创制了很多别致的印式,比如葫芦状、琴状、鼎状、钱币状、壶状等等。
比如下面这些名家玺印:
(名家的异形玺)
以上列举的所谓印式,实际上是从印面形状来界定的,下面来说说整个印章的样式。
从整个印章的样式来说,较为特别的有以下几类:
子母印
子母印又称“套印”,最早应起源于东汉,盛行于魏晋南北朝,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(也有四方者)套合而成的印章。
印文多作深细朱文,一般为私印,内容刻姓名、表字等。
其印钮,母印多为母兽,子印多为子兽。也有母印钮为兽身,子印钮为兽首者,套合成整兽形。比如:
(三合一的子母印)
汉魏穿带印因左右有孔可以穿带而得名。
印章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,一般是一面刻姓名,一面刻字号,所以又称“两面印”,如图:
注明的还有烙马印,它是古代用于烙马的专用玺印,属于官印一类。
这种形制很大的朱文印为铁质,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,是为烙火方便的设计。
比如这方战国时期燕国著名烙马印“日庚都萃车马”:
烙马玺印特征鲜明,风格独具,在我国印章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据文物考证和文献记载,自战国开始,各朝历代都有烙马印。
五面印,刻印文于印正面和四周,合计五面;
六面印,则第六面刻于印顶,因为还需为持印留有余地,因此第六面印面一般较小,其式样如图:
(颜綝六面印)
以上是非常著名的“颜綝”多面印,另外还有一方非常著名的“独孤信”多面印:
带钩印最早出现在秦汉时,就是将印文镌刻于带钩的钮上,一多半为圆形,也有长方形的,这种印称为带钩印。
带钩长一些的有数寸或尺许,短些的约为寸许。
实际上,有多少带钩类别,差不多就有多少种带钩印,因为带钩印上所镌的文字多是吉祥话或姓名。如图:
(金属质的带钩印)
也有部分带钩印,材料名贵,比如这个玉质带钩印:
(玉质带钩印)
带钩印将名字铸或凿在衣带钩的钩纽上,既可以作皮带钩,又可以兼作私人印信,一物两用,很为便利。
后世也有多面嵌套的紫檀木套印,也是私印,比如这套雷铁厓为山本祥云刻紫檀套印:
印文为姓名、斋号、别号、吉语……全部集于一套之中,出门只须带一套,诸印俱备,可谓匠心独运,构思精巧。
当然,古代的印章还在陆续出土,而凝聚古人智慧结晶的各种玺印的精美程度,常常让我们叹为观止。
本文所涉及的印章样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相信未来还会有新样式的古代印章不断出现。
以上摘自邓散木《篆刻学》。
邓散木(1898—1963),现代书法家、篆刻家。1898年出生于上海,原名菊初。字散木,别号芦中人、无恙、粪翁、一足等。
他长于诗文、书刻,也能作画。精于四体书,行草书集二王、张旭、怀素之长,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、黄道周两家。隶书曾遍临汉碑。篆书初学《峄山碑》,继杂以钟鼎款识,上溯殷商甲骨文。
篆刻初学浙派,后师秦汉玺印。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,壮年又得赵古泥、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,艺事大进,又从封泥、古陶文、砖文中吸取营养,形成了自己章法多变,雄奇朴茂的风格。
注:图片资料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!